澎湖開拓館
學號:2100411005
姓名:歐妃格
開放時間:
淡季調整為10月至04月 開館時間:10:00~17:00
旺季調整為05月至09月 開館時間:10:00~21:00
休 館 日:星期一 門 票:
全票30元,半票15元(學生),團體20元(10位以上),免費(65歲以上老人及身心障礙者)
導 覽:預約導覽
地 址:880澎湖縣馬公市治平路30號 (澎湖縣政府旁)
電 話:06-9278952
傳 真:06-9279892
宋元開拓澎湖古稱「平湖」或「彭湖」,清康熙以後稱「澎湖」。中國史書上有漢人居住澎湖的明確記載,最早見於西元1171年《攻媿集》。
宋元時期,澎湖只是「每遇南風,遣戍為備」的朝廷殖民地。1281年,元世祖設置巡檢司,治理澎湖,澎湖設治開發比台灣早了四百零三年。
澎湖開拓館為日本昭和時期產物,與澎湖縣政府為同一時期建造之官署建築,距今九十年歷史,早期做為日本澎湖廳長官宿舍,國民政府時期則延續做為澎湖縣縣長官邸,至民國81年主體建築已經十分老舊,澎湖縣政府於是進行活化規劃與維修,將之轉換為澎湖歷史展示空間,成為民眾與遊客認識澎湖歷史及休憩的公共空間。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iLLuboNTOwaL-mm9goAdbgRGJ_TQpCeyPNw5trR-qqyTQGIf3iR54tt6k6K9Y3d2Zn2pAoZKj5Nh9v5JHdj6zsJq-KdNOGfBG2cIMz2Pi4JqacX4b_Wp7mFBqjhh7PKTKqRuIm8_DBIA/s320/320PX-~1.JPG)
![澎湖開拓館](https://lh3.googleusercontent.com/blogger_img_proxy/AEn0k_sbEbMd-93D1qgKcBnaRs7ZVj2xMk690P_mpdNMrvFWKjQn27THVzHYLtg41FQL3SkjY5n7YeSIlnL8a2BB13_WTYRWOZMUHixj1DymNgvVOHquesL953jhsd4HUwZaRYySAsNiPWW9XVo6ruKIxL2BZJL_9xFHUEQqn5hV9ikf4noRO_Ki043ShJ8S-ynUsx1IlJ0uBp3j2sjkCRq1C7i-hhrMylFx3SjkVuPY1CpykO4KNg6_XqZpeYM9g0dmqDIVD-4-SAWkLRhJkKqKde3CAE4pKePoQgk0E2FmUkTTUHGXltA9pEa973jHWfRBy7XpLhHIsRSjX5wdzS8=s0-d)
典型和洋混合式的建築工法,如募府將軍帽的斜頂,充滿日式風的拉門,巴洛克風的窗子,深具異國情調。內部展示包括澎湖聚落介紹、先民古物展覽、媽宮古城介紹、澎湖歷史重要戰役介紹、澎湖歷史書冊典藏等等。除了透過實物展示外,亦以現代設備的多媒體聲光效果呈現,揉合傳統與現代。
認識澎湖歷史文化
分為室內展示區及戶外庭園區;展示區分成八個主題,從開拓序曲、移民路迢迢、勇闖黑水溝、聚落墾拓、烽火澎湖到西瀛風貌、閱讀澎湖、公館沿革,藉由圖文和實物並陳的方式,介紹澎湖。整個展覽空間,和式與原木的素材運用得淋漓盡致,流露雅致不凡的格調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iXFvgFjjA3klG9lUxyRciG6tlQ6bAH8F1TKRTNSF7zsMUTWzqFRhMwchq2ZnwDpc5o6F4GTVNSY2J1eoEqFa-JPvlTtYPT1HQU8kHCIu4qHFkdvE0pNpRn23kXaV4pekYUzBsbR_WMMQ/s1600/untitled.bmp)
考古學家在澎湖共發現九十一處古代文化遺址,其中,史前文化遺址五十二處,歷史文化遺址三十九處。這些古文化遺址散佈澎湖的十六座島嶼,澎湖本島最多,有二十八處;白沙次之,有十五處;望安有十二處。遺址中所採集到文化遺物以石器與陶器居多,間有少許骨器,另外也發現大量遺物如貝殼、魚骨及獸骨等。根據考古資料顯示:在五千年前,以粗繩紋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。漢人移入澎湖,大約在第九或第十世紀,移民為大陸漳泉兩府暫時性移民。移民以捕魚、採貝、畜養或耕種維生,並且與大陸福建沿海交易。
根據族譜資料與其他文獻對照顯示:今日澎湖大部分住民的祖先,是在明末清初以後陸續移入,他們大多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漳州、泉州兩地。
1625-1626年(明朝天啟五、六年)及1628-1631年(崇禎元年至四年),福建先後兩次大饑荒,導致閩南漳、泉飢民冒險橫渡海洋移入澎湖,而台灣海峽的風力與洋流,也比較有利於漳、泉與澎湖之間的風帆往返。另一批澎湖移民系因鄭成功與清廷的戰爭而遷?至澎湖,有的是為了躲避戰禍,有的是隨鄭式軍隊移居澎湖。澎湖十大姓氏,大抵於西元1592至1683年間移入澎湖,其中十之八九是在鄭氏王朝統治時期(1662-1683)移入。澎湖的十大姓氏排序跟台灣本島不大相同,依序為:陳、許、呂、洪、蔡、吳、林、王、黃、顏。
1625-1626年(明朝天啟五、六年)及1628-1631年(崇禎元年至四年),福建先後兩次大饑荒,導致閩南漳、泉飢民冒險橫渡海洋移入澎湖,而台灣海峽的風力與洋流,也比較有利於漳、泉與澎湖之間的風帆往返。另一批澎湖移民系因鄭成功與清廷的戰爭而遷?至澎湖,有的是為了躲避戰禍,有的是隨鄭式軍隊移居澎湖。澎湖十大姓氏,大抵於西元1592至1683年間移入澎湖,其中十之八九是在鄭氏王朝統治時期(1662-1683)移入。澎湖的十大姓氏排序跟台灣本島不大相同,依序為:陳、許、呂、洪、蔡、吳、林、王、黃、顏。
澎湖移民蠟像 澎湖移民渡海來澎時,由於海路凶險難知,多半只攜帶隨身衣物、盤纏細軟、農漁牧工具、飲食器具、護身避邪物、祖先神主牌(或香火包)、家中祭拜信仰之神佛等等慎終追遠及庇護生命安全之信物,落腳異鄉,生根茁壯的開創先民,其歲月滄桑的緬懷,領略堅毅與樸拙。
勇闖黑水溝 黑水溝水色如墨、海流湍急,船隻極易迷航,先民從廈門渡海到澎湖,可謂驚濤駭浪、凶險無比,清朝乾隆年間,導航澎湖、廈門航行船隻的漁翁島燈塔啟用,澎湖先民才有了安全的保障。本區讓您感受先民渡海的艱辛。
《台灣縣志》有一段關於黑水溝的記載簡述如下:黑水溝為澎廈分界處,廣約六、七十里,海流湍急,險冠諸海,水深無底,無法下椗。船須乘風疾行而過,遲則易致針路差池、迷失方向。先民從廈門登船,越過黑水溝後,若不見澎湖西嶼、花嶼或貓嶼,表示航向已偏離必須折返,否則將迷失在大洋之中。
澎湖對外航道有兩處黑水溝,一處在澎湖東吉島往台灣附近海域,名為「小洋」,一處在澎湖與廈門交界海域,名為「大洋」,「小洋」比「大洋」更為凶險,兩處黑水溝因為水色如墨、勢又稍窪而得名。移民必須勇闖凶險波潯黑水溝才能安抵澎湖。
《台灣縣志》有一段關於黑水溝的記載簡述如下:黑水溝為澎廈分界處,廣約六、七十里,海流湍急,險冠諸海,水深無底,無法下椗。船須乘風疾行而過,遲則易致針路差池、迷失方向。先民從廈門登船,越過黑水溝後,若不見澎湖西嶼、花嶼或貓嶼,表示航向已偏離必須折返,否則將迷失在大洋之中。
澎湖對外航道有兩處黑水溝,一處在澎湖東吉島往台灣附近海域,名為「小洋」,一處在澎湖與廈門交界海域,名為「大洋」,「小洋」比「大洋」更為凶險,兩處黑水溝因為水色如墨、勢又稍窪而得名。移民必須勇闖凶險波潯黑水溝才能安抵澎湖。
燈塔之島
澎湖古稱「西瀛」,葡萄牙人稱「漁人之島」,漁業是澎湖群島經濟命脈,居民以海為田,海上安全為澎湖建設之首,造就澎湖成為燈塔之島,澎湖縣較具規模的導航助漁裝置,包括燈塔、燈座、燈桿、燈杵、掛燈,共二十四座,數量與密度居全國之冠(全台及離外島燈塔及燈桿共七十六座)。
澎湖群島比較重要的燈塔有六座:
澎湖古稱「西瀛」,葡萄牙人稱「漁人之島」,漁業是澎湖群島經濟命脈,居民以海為田,海上安全為澎湖建設之首,造就澎湖成為燈塔之島,澎湖縣較具規模的導航助漁裝置,包括燈塔、燈座、燈桿、燈杵、掛燈,共二十四座,數量與密度居全國之冠(全台及離外島燈塔及燈桿共七十六座)。
澎湖群島比較重要的燈塔有六座:
1.最老的燈塔:漁翁島燈塔(今稱西嶼燈塔)
2.最東的燈塔:查某嶼燈塔
3.最西的燈塔:花嶼燈塔
4.最南的燈塔:七美燈塔,俗稱南滬燈塔
5.最北的燈塔:目斗嶼燈塔,1902年(明治三十五年)竣工,首座日本人建造之燈塔,日人稱為「北島燈塔」。
6.黑水溝海域燈塔:東吉燈塔,緊鄰黑水溝,潮險海惡,1956年(民國四十五年)第二光盛輪海難就發生在該海域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hR42bxXQMg75d4pxczBE7swx8NQ-f6JTW6HNK1FGD20xagdBM4FZQRqjYjy9tst_ITdDBSlahvzLWQFqIXB1eEqXHImYZKCeuBZxFmn19JoCFR0mhYdYqQx_Qftv2nMuCW1CdgzLVeeA/s1600/untitled-10.bmp)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jnO8RNzWvhjBA7D5Yq8hn8hi4A28BikTEzcpT6YCE5kHnywFV2Cxx2_Ow1BBeLzRjeXB1VirhttmHrGf3Jn4BBYRMGSkrOYRnsb3w7nzl3FLlz4uzdCVzLhn6bIpplFihlDlT03oo0SA/s1600/untitled-9.bmp)
典型的澎湖建築當地人稱之為「古早厝」,就地取材、堆石圍牆,坐北朝南,建築風格與閩南的「金門厝」有些相似。本區帶您認識澎湖的古早厝與澎湖聚落的發展。澎湖傳統上稱村莊聚落為「社」,台灣光復後政府以舊有的「社」為基礎,調整「村里」單元,使得澎湖的「村里」大致等於「社」。澎湖聚落多由二至四個主要姓氏的成員組成,半數聚落擁有一個大姓,其中菜園(黃姓)、港子尾(許姓)以及二崁(陳姓),為同姓血緣村。
澎湖傳統的聚落,大多獨立坐落於海邊的小山坳內,面朝南、西或西南,有一面或兩面臨海。1693年(清康熙三十二年)澎湖開始有聚二以「澳社」為名,乾隆年間大約只有三十個聚落,此後人口漸漸增加,聚落分裂、獨立,目前有九十七個聚落單元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jzKGnG7CNawRZQwqPLFPTLmG9rZTfn6Y5W5z5HVkgBybgGUju1anlDAWnv7ApSUlrvHk_rEVaEjDfs3XHU5_Pmgyk75YG95gFwj5b1bWvt15mspTcMVHuj_NOOo3MjbNyfDzCSKjSSwQ/s1600/untitled-11.bmp)
澎湖早期的建築很簡單,就地取材,或堆石為牆、或以土築牆。但不管是厝、土角厝還是磚造建築,傳統上大多採坐北朝南格局,冬以避風,夏以納涼,屋舍通常和牛椆、豬椆、水井、倉庫結合在一起,前後有路、兩邊有巷道,少數家庭周圍有門口埕、魚灶、間仔、菜宅等。典型的澎湖厝,以一落二櫸頭或一落四櫸頭向外延伸,變化成帶間仔、前庭、後庭、磚坪等等不同的多種類型。
烽火澎湖 從十七世紀開始,澎湖就擺脫不了戰火的宿命,列強為了爭奪貿易利益,把澎湖捲入了烽火圈,明鄭與清廷以澎湖為戰場,有此為中華正統做最後的決戰。
荷蘭人兩度佔領澎湖,在澎湖的風櫃尾蛇頭山上建造了台灣第一座西式城堡;清法戰爭讓澎湖的戰略地位大幅提昇,戰後,劉銘傳在台灣興建十座新式砲台,澎湖就佔了四座,清廷並派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督建澎湖城,也就是所謂的「媽宮城」。
本區透過澎湖四大歷史戰役的多媒體影片,為您勾勒過去那一段影響澎湖與台灣命運的戰爭映象。
荷蘭人兩度佔領澎湖,在澎湖的風櫃尾蛇頭山上建造了台灣第一座西式城堡;清法戰爭讓澎湖的戰略地位大幅提昇,戰後,劉銘傳在台灣興建十座新式砲台,澎湖就佔了四座,清廷並派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督建澎湖城,也就是所謂的「媽宮城」。
本區透過澎湖四大歷史戰役的多媒體影片,為您勾勒過去那一段影響澎湖與台灣命運的戰爭映象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jBsCrfAhZ1c7BRiIFv22oawnb3Swh_FpCPRWPn_GG0xatbLT0xdl90-ICnyiMth00bT6DJGqCI0waFfrNTVQ-P_5ocUecFBYK_MCpXvggp7NtgnBHYB1y45jq4as1l4-XZjChUAp6m_g/s1600/untitled-12.bmp)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iX4EMiqSmnM3EDSoZ08s8YMCasiGpaiFiczABYlNSno_grQo9vE2goXU-8JbcCyrzGSuB7X4RbZEqfpy9lA-jhaLSBHy1V9FsIRuLipIyxoo6wsXlDKsAzs3HmKkyzG6UjncFY7tppmg/s1600/untitled-13.bmp)
風櫃尾荷蘭城堡屬荷蘭殖民時期制式之砲台與城堡合一之建築,為台灣最早之西式城堡。1624年,明政府派兵攻打荷軍,雙方達成協議,荷軍退守大元〈今台南一帶〉,風櫃尾荷蘭城堡由明政府接收,此後幾經興修,台灣光復以後,國軍於此興建機槍堡,殘蹟尚存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hVXF4Tw3ViBzKPsZaGPwXKjv1GCmwIFaJWv-BxB7LmX_vd5ceJlERb8qQFlBKtWFdIJX0TF5vCKm6f9So6FjOoffB2RPmdlSW4GJzHkYB9iNt8eE2hvyO5bNL8JsSE3YB3o7NEaY8W0w/s1600/untitled-14.bmp)
1661年(清順治十八年),退守廈門的鄭成功接獲台灣通事何斌所獻之台灣全圖,決定率軍取台。鄭功成先以百艘軍艦停泊澎湖,隨後親率精銳東進鹿耳門,登陸台灣戰勝荷軍後,於台灣設置承天府一府及天興、萬年兩縣,並於澎湖設置安撫司,屯駐重兵做為台灣門戶。
1683年(康熙二十二年)六月,鄭克塽派劉國軒戍守澎湖,清朝水師提督施琅率軍由福建銅山出發,經花嶼入泊八罩島(安望安)安撫居民,隨後與劉國軒部將激戰獲勝,清軍攻陷澎湖,劉國軒兵敗逃回台灣,七月,鄭克塽降清,八月,施琅登陸台灣,鄭氏王朝覆已,隔年,台灣與澎湖正式納入清朝圖,澎湖設巡檢司附屬台灣縣,武備設水師副將。
清法戰爭澎湖之役
1884年(清光緒十年)發生清法戰爭,隔年二月十三日,法將孤拔率軍攻打澎湖,法軍從時裡登陸,三日就攻陷澎湖、佔領媽宮,清法雙方隨後議和,法軍撤退,孤拔在清法媾和的第三天病死媽宮,職務由副提督李士卑接任,法軍據澎五個月後撤離。
澎湖是議和後法軍自台灣最後撤退之處,清法戰後清廷相當重視澎湖防務,因戰爭期間漁翁島砲台係被法軍探知虛實乃致全島迅速淪陷,因此澎湖防務以該島為最優先。清法戰後,台灣脫離福建正式建省,澎湖改歸台灣省管轄(同年九月),劉銘傳並上奏朝廷,力陳澎湖為全台門戶,同時也是制宜南北洋的關鍵,要守台灣,則必先守澎湖,要保南洋,也必須力保澎湖。
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澎興建四座新式砲台,從英國購入的三十一尊後膛鋼砲,有十七尊部署在澎湖,澎湖防務武官也由「副將」提升為「總兵」,清廷並決定修築媽宮城。
1884年(清光緒十年)發生清法戰爭,隔年二月十三日,法將孤拔率軍攻打澎湖,法軍從時裡登陸,三日就攻陷澎湖、佔領媽宮,清法雙方隨後議和,法軍撤退,孤拔在清法媾和的第三天病死媽宮,職務由副提督李士卑接任,法軍據澎五個月後撤離。
澎湖是議和後法軍自台灣最後撤退之處,清法戰後清廷相當重視澎湖防務,因戰爭期間漁翁島砲台係被法軍探知虛實乃致全島迅速淪陷,因此澎湖防務以該島為最優先。清法戰後,台灣脫離福建正式建省,澎湖改歸台灣省管轄(同年九月),劉銘傳並上奏朝廷,力陳澎湖為全台門戶,同時也是制宜南北洋的關鍵,要守台灣,則必先守澎湖,要保南洋,也必須力保澎湖。
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澎興建四座新式砲台,從英國購入的三十一尊後膛鋼砲,有十七尊部署在澎湖,澎湖防務武官也由「副將」提升為「總兵」,清廷並決定修築媽宮城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_F0kLkN2il_DuMdRK81oQhBl4urqTdIfaVP2TD-LF_vgobFBAwfHW3GgX8Rl67-Frmz7FV8uB3mrsKQZEGJflKtNUqQNKBB9IPCoxxg_-sTh46CTWU8E6I7_NPR_fl8OaEo8oAxkP6Q/s1600/untitled-17.bmp)
1894年(清光緒二十年),清、日甲午戰爭,清廷戰敗,隔年三月,正當清廷代表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交涉議和之際,日軍廣島大本營依照日本首相伊藤博文「武力攻佔台灣澎湖、掌握優勢」之指示,派遣比志島義輝率領日本混成支隊5508名士兵,從日本九州的佐世保軍港出發,三月二十三日上午,「松島」與「秋津州」兩艘日本軍艦開抵澎湖裡正角搶灘登陸,由於日軍火力強大,總兵周振邦與通判朱上泮意見不合,清軍士氣不振、畏戰竄逃,日軍很快登陸,隔日即攻佔拱北砲台、拿下馬公,清軍幾乎不戰自潰,只有零星抵抗,日軍只花三天的時間,就佔領澎湖全島。
澎湖一役,日軍死傷雖少,郤有千人在登陸後死於霍亂,四月十七日,日本佔領澎湖後的第二十四天,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正式簽訂馬關條約,清廷將台灣與澎湖割讓日本。
媽宮城城垣周圍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,城垛五百七十個,牆身連城垛高一丈八尺,腳根入地三尺五寸、厚二丈四尺,設東、南、北、西及小南、小西共六門。東南臨海,西接金龜頭砲台,北面有護城河一道。其東、南、北、小西、小南五門,上蓋有敵樓各一座;東、西、北三門內旁,蓋更樓各兩間,西間內南首更樓一門。又東城安設砲一尊,城牆內蓋兵房四間。
六座城門各有名稱如下:
2.西門:大西門,與西門城牆一起被保留迄今,民國五十一年(1962年)改建為「中興門」,是六門中唯一不蓋敵樓之城門,位於介壽路澎防部中正堂對面。
3.南門:迎薰門,已拆除,原址位於中山路與中正路口附近,南門外為昔日官用碼頭。
4.北門:拱辰門,已拆除,原址位於民生路西端與民族路交會處。(今公車總站西側)
5.小西門:順承門,僅存城樓與毗連之部分牆垣,屬國家二級古蹟,原址位於中山路西端盡頭。
6.小南門:即敘門,已拆除,原址位於中山路與民族路口,昔日小南門外有商用碼頭。
媽宮城也稱「澎湖城」或「光緒城」,日本佔領澎湖後,為了擴大媽宮市區、擴建港口,兩度拆除媽宮城,媽宮城如今僅存西邊城牆以及大西門、順承門保留較為完整。
西瀛風貌
澎湖開拓雖早,但在清朝以前,著眼軍事加上地脊民貧多風旱,朝廷時管時棄,除了燈塔、砲台等軍事設施外,並無重大建設。清乾隆年間,澎湖通判胡建偉創建「文石書院」開辦教育、編撰志書,影響澎湖文風深遠。曾任江西省峽江、豐城兩縣知縣的開澎進士蔡廷蘭,即出自「文石書院」。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KfdWHmbS62Lw9jwSofw9wLWUQ-SoXXrbIzJ731YSJMjPsD9PMlJc3_YC5eYAjlHDu0OA2HUzuxlR6_YeOscEZCL23ME-d04ZremAW_XecFdqQImpDd95YM5u1H7Eay07OawjhyphenhyphenEn3rg/s1600/untitled-19.bmp)
![](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gA-UpyRJy6Jqb4VnJy2Pj5xIQ89bGN3WVBaIQDOOttDERxBw7UQyzg4FYkvSYwVhmgafZzEN7V4IQP99cyhEELs8ylDG1AOdZRfI7_Kti4bWgohRCHfl0iKO92Y1LTBY1v47DaX62vOQ/s1600/untitled-20.bmp)
閱讀澎湖 從有關澎湖的詩文,可以瞭解澎湖的風土人情。
南宋,樓鑰《攻媿集》,最早出現有關「澎湖」的記載,當時「平湖」;昔日澎湖居民用黃黍煮粥或用高粱舂碎加入薯片煮食,史料稱「糊塗粥」;澎湖有草無木、燃料缺乏,居民用牛糞曬乾當柴火,名叫「牛柴」;清,周凱,勘災詩,有所謂「菜煮糊粥亦藍,牛糞燒殘炊榾柮」…
本區展示澎湖史料圖書、網路連結資訊,讓您可以閱讀第一手史料、體驗澎湖風情與先民的智慧。
南宋,樓鑰《攻媿集》,最早出現有關「澎湖」的記載,當時「平湖」;昔日澎湖居民用黃黍煮粥或用高粱舂碎加入薯片煮食,史料稱「糊塗粥」;澎湖有草無木、燃料缺乏,居民用牛糞曬乾當柴火,名叫「牛柴」;清,周凱,勘災詩,有所謂「菜煮糊粥亦藍,牛糞燒殘炊榾柮」…
本區展示澎湖史料圖書、網路連結資訊,讓您可以閱讀第一手史料、體驗澎湖風情與先民的智慧。
公館沿革 澎湖又名「菊島」,島上的天人菊是澎湖縣的縣花,色彩鮮豔、迎風挺立,天人菊堅毅不拔、刻苦耐勞的特質,與澎湖先民的開拓精神相互輝映。
原樣重建修復的「和風客廳」和「起居室」,是澎湖縣長公館的體驗區,日治時期澎湖廳長、台灣光復後的澎湖縣長就住在這哩,在本展區,您可以搜尋到、感受到縣長官邸的悠閒、建築的典雅以及建築空間的價值與特色。
澎湖開拓史影片,細數開拓艱辛,澎湖呼喚先民渡海開墾,如今更須召喚遊客重新細細地品味現在的澎湖;透過照片和影片,縣長公館的建築之美一一呈現。公館沿革幫助您了解澎湖與縣長公館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原樣重建修復的「和風客廳」和「起居室」,是澎湖縣長公館的體驗區,日治時期澎湖廳長、台灣光復後的澎湖縣長就住在這哩,在本展區,您可以搜尋到、感受到縣長官邸的悠閒、建築的典雅以及建築空間的價值與特色。
澎湖開拓史影片,細數開拓艱辛,澎湖呼喚先民渡海開墾,如今更須召喚遊客重新細細地品味現在的澎湖;透過照片和影片,縣長公館的建築之美一一呈現。公館沿革幫助您了解澎湖與縣長公館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開館年:2003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