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

石滬漁業文化-2100411004陳怡維

檢視較大的地圖
張貼人:陳怡維(2100411004)

石滬由來


    石滬漁業是一種在潮間帶上用石塊疊砌堤岸,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的退路,把魚兒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漁法。石滬必須在潮間帶遼闊,風浪強、潮差大,石材取得容易的地方才能得以發展。


據了解,全世界只有日本、琉球群島、臺灣,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礁群島等少數地區有石滬漁業,而澎湖則可以說是石滬最發達的地方。先民在澎湖填造石滬迄今,至少已經有二百五十年的歷史了,一直到廿世紀中期,石滬漁業都還是澎湖最重要的一項潮間帶漁撈活動,可說是澎湖最具特色、最有代表性的一項產業文化。


目前澎湖在各地的石滬總數,約有 580 口之多,其中有 88 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。吉貝嶼的石滬,無論是數目還是密度都居於全縣之冠,先民就靠著一畦畦的「海田」,胼手胝足的來養活世世代代的子孫。因此吉貝不但是當之無愧的「石滬的故鄉」,更在 2003 年成立吉貝石滬文化館,記錄與保存石滬的精神。

七美的雙心石滬


石滬修建方式

在早期欠缺動力機具的年代,動輒幾百公尺,甚至上千米長的石滬,都是靠漁民用雙手搬運石頭,一塊一塊的在海水中堆疊出來的。所以建造石滬就像要成立一家公司一樣,必須先募集股東,擬訂合夥的契約,分頭準備工具和石材,來合力填造。這些合夥人可能是有血緣關係的族親,也可能是地緣相近的鄰里,少則十數人,多則二、三十人,人數多寡完全看石滬的大小及工程的難易而定。


填滬之前要在海面上放一個木桶,來觀測潮汐的走向,以便擇定滬門的方位。因為滬門必須正對著海水的流向,魚兒才容易隨著潮水退困在滬房中。填滬的石材由股東們利用簡單的工具去礁岩上鑿取,再以雙手或竹筏搬運到基地旁堆放。填滬的工作必須在退潮時才能進行,大塊的玄武岩要利用海水的浮力搬移來墊底和砌邊,每一塊石頭都必須以站姿互相擠靠嵌契,再用小塊的珊瑚礁岩填補縫隙,才能築出牢固的石堤。

有滬房的石滬,先由所有的股東合力填好滬房之後,伸腳的部份,再依照石堤必須有的高度和寬度,來分配每位股東的責任區,讓股東個自去負責填築,以及日後的維修。可是遇到風強浪高的天侯就不能作業,因此填造一口石滬往往得耗費幾年的光陰,比較大型的石滬,甚至還要花上十幾年才能完工。

 七美的雙心石滬
石滬捕魚方式

石滬完成之後,股東們以抽籤的方式,來排定以後這一年輪享巡滬捕魚權的順序,擁有巡滬權的股東稱為當天的「滬主」。股東捕魚的交接,則以日為單位,每天都從0時起到24時止的捕魚權都屬於同一位滬主。海水每天都有兩個漲退的週期,所以每天的滬主原則上都有兩次的巡滬權。


滬主的捕魚權具有排他性的,其他的人都必須給予尊重,要不要請人手去幫忙,也完全由滬主決定。每一位股東都可以分配到一個專用滬牙的石滬,則在丁香漁季裡允許所有的股東一起去撈捕丁香魚;但是每一個人都只能在自己的滬牙上撈捕丁香,當天入滬的其他大魚還是屬於滬主的專利。


到石滬去捕魚一般都稱為「巡滬」,因為要先巡視或偵察到魚蹤,再下海去捕撈。有岸仔的石滬,常常在岸仔缺口附近的滬堤上,留一道和人身等寬的凹槽,以便滬主俯臥下來觀測,等到魚群游集到岸仔內的水域時,立刻用網攔住出入口,再下水去撈捕。距離海岸比較遠的石滬,則常會先派人去窺探魚汛,再以「旗號」通知等在岸邊的同伴,下海來圍捕。


七美的雙心石滬





社區關係
 建造一口石滬所需的材料數量非常龐大,從玄武岩和硓造字(石古)挖鑿、打造、搬運到疊築造型,都需要集合眾人的力量。


由於石滬建造的人力、組成方式,各社區不盡相同,導致後來石滬的所有權、巡滬捉魚的規則也有差異。例如:澎南地區五德里的石滬是屬於社區公廟的財產,每年輪替的執事人員有巡滬的權利,也有慶祝神旦的義務。


石滬與澎湖社區的關係,大致可歸納成三方面:


◎互助與分享:石滬代表著社區血緣組織與地緣組織的一種結合,大家在這當中學會互助與分享。


◎早期社區地位的一種象徵:早年漁獲經濟價值低,石滬通常是既無田產又無帆船可運貨者,才會閒來無事跑到海邊填石滬;後來交通環境改變,魚價好轉,擁有石滬便等於擁有財富。


◎與廟宇的關係:廟宇在漁村社區中是漁民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,維持廟內的香火鼎盛是漁村社區一項重要的工作。以吉貝嶼為例,石滬的漁獲收入,便成為廟裡香火錢的部分來源。


由此可看出,澎湖的石滬不論在生態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方面,都與社區具有多層面的互動關係。


吉貝石滬文化館


地址: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182-2號


電話:06-9911487


特色:
「吉貝石滬文化館」成立於2003年,位於吉貝旅遊中心裡面,是文建會補助的澎湖第一個民間文化館,展示室雖然只有30平方公尺大小,卻包羅了澎湖縣最完備的石滬文物和相關訊息。


展示的內容包括:走廊上的巡滬人模特兒、石滬漁權的石碑拓印捲軸;展示室內的石滬結構、石滬的修建、石滬的漁法等油畫和沙畫,石滬中常見的魚類燈箱、燭光畫和石滬漁業短片,及各種石滬相關的文獻和漁具,而在室外的海堤上則以一座石滬意象的裝置藝術,來引導觀眾走入潮間帶的石滬群中。


吉貝石滬文化館不但是澎湖第一個民間文化館,也是澎湖第一個「另類」的博物館,未來更希望能是一個由居民自主營運的社區博物館,讓石滬的故事代代相傳,讓石滬的文化發揚光大,讓石滬的精神更加溫馨感人。
影片








back

資料來源:石滬漁業文化http://basalt.phhcc.gov.tw/c/c02_05.asp

影片:you tub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