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

觀音亭(觀音廟) -2100411004陳怡維


觀音亭(觀音廟)


 觀音亭也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廟,建於清康熙35年,祀奉觀音。廟前兩隻大獅是用糯米漿、石灰、黑糖水調和砌成,歷經多年依舊坐鎮廟前不壞,黃昏時夕陽的餘暉渲染滿整個天空,景色相當美麗,是許多旅客戲水的最佳場所,夜晚時又有西瀛虹橋點輟,七彩的虹橋使得觀音亭的夜更炫麗,每年海上花火節施放煙火的地點就在虹橋上,每每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共襄盛舉。
觀音亭(觀音廟位於媽宮城牆西側海岸邊,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(1696)為遊擊薛奎所創建。廟內腆奉大慈大悲南海觀世音菩薩。
 觀音亭自,遊擊薛奎擴建為廟後,乾隆二十九年(1764) 曾予重修。今觀音亭廟內懸有一乾隆二十九年之木質古聯。「乾隆甲申仲秋祥雲靄靄來南海,甘露湛湛潤炎方。護理副總兵官戴福敬立」。迨乾隆四十六年(1781) 予以重建。《澎湖續編》『廟祀』記載: 前廳陳銓會同澎協馬蛟、溫靖,烽火參將魏大斌,左右營遊擊黃必成、柴大紀,守備楊開春、謝恩,千總潘鍾、黃捷魁等勸捐,撤基全修。
 至嘉慶十年十月(1805) 再予重修。「澎鎮副總兵官王得祿,護協陳景星,遊擊聶世俊、盧慶長,守備時胡麟、黃定國復倡捐重修。」道光六年(1826) 通判蔣鏞會同協鎮孫得睦、左右營遊擊黃步青、林廷福倡捐修建觀音亭果惻外日房為龍禪例。至光緒元年(1875) 再予重修。「澎鎮副總兵官王得祿,護協陳景星,遊擊聶世俊、盧慶長,守備時胡麟、黃定國復倡捐重修。道光六年(1826) 通判蔣鏞會同協鎮孫得發、左右營遊擊黃步青、林廷福倡捐修建觀首亭東側廂房為龍神祠。至光緒元年(1875)再由例貢生黃學周,水師副將昊奇勳等捐款重建,並於光緒二年六月(1877) 竣工落成。
 光緒十一年(1885)清、法戰爭,法軍入侵澎湖。清軍無力抵抗,澎湖隨即淪入無政府狀態。混亂中台州勇、廣勇趁勢大掠媽宮街,街內商家俱毀,觀音亭亦遭劫,廟貌全非。(另一說為法軍所掠) 廟內十八羅漢失而復得。
 清、法議和後法軍撤澎,通判鄭膺然也因澎湖失守,被發配烏龍江。光緒十二年(1886) 程邦基接任澎湖通判後,曾捐款略為修護。到光緒十七年(1891) 總兵吳宏洛捐銀五百兩再予修補。並留有「慈航普濟」匾,上款「光緒歲次庚員(十六年、1890)菊秋吉旦」、下款「總帶宏軍前營花翎儘先補用遊聾劉忠樑敬叩」。乙未之戰,日軍攻澎,觀音亭復遭兵燹損失頗鉅。
 昭和二年(1927) 觀音亭眾信徒向澎湖廳長增永吉次郎及三浦光次街長申請重建,待其許可後即著手興工。此次修建除觀音亭主建築外,並於南側放生池中增蓋木造京亭乙座。總工程費為二萬二千日圓。至民國四十六年(1957) 農曆十月二日再由馬公東、南、北三甲信士倡議,組修建委員會捐資擴建。並於民國四十八年(1959) 修建竣工落成至今。
 觀音亭廟宇樣式由於多年來未曾大肆修建,故尚保有閩南傳統樣式。廟前矗立一對雄、雌石獅,乃光緒十三年(1887) 十二月興建澎湖總鎮衙署時,遵古俗立石獅於門前為驅邪鎮煞。至昭和十年(1935) 新廳舍落成,舊總鎮署廳舍拆除之際,地方鄉耆不願石獅淪落,經協議後移至觀音亭翩前。另廟前古鐘亭中之: 古鐘,為光緒十二年(1887)改建時設置,民國六十九年(1980) 六月十六日海軍澎湖第二造船廠協助修護。
 今觀音亭畔每至黃昏時分,已成居民拂風欣賞落日餘陣的最佳去處。
Image Detail

Image Detail
Image Detail
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magong.com.tw/travel/scenic_data.php?id=244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